Pages

Tuesday, August 18, 2020

「內循環+新基建」 應對危機的托底戰略- 香港經濟日報- 中國頻道- 經濟脈搏 - 香港經濟日報 - 中國政經

kuyupkali.blogspot.com

立秋已過,今年的北戴河會議進入尾聲,在經過了上半年因新冠疫情帶來的世界變局之後,今年政治家們要在這個「碰頭會」上討論的內容較往年更多更繁復,關乎脫鈎時代中國未來的道路。在這劃時代之年, 面對美國的全方位制裁施壓,決策層已提出「內循環」戰略應對,並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

本欄一連三日解構脫鈎時代高層佈局,包括「內循環+新基建」的托底戰略、擴大金融活動的增效戰略、及以舉國之力突圍科技的尖刀戰略。三板斧各自攻堅,亦形成整體安排,兼顧短期與長期政策需求構成合力,或將構成「十四五規劃」、甚至未來十余年中國發展的核心路線圖。

事實上,「內循環」並非新概念,原本過去三十年中國採取「國際大循環」戰略時,亦強調兼顧內外循環,但更鼓勵參與到國際循環中。如今在國際關係、地緣政治劇變影響下,從「國際大循環」轉向「國內大循環」,是為經濟佈局作出轉向調整,未來的主要經濟活動,包括產品設計研發、生產製造,再到應用消費,都在一個國家內部的全封閉式的系統結構中完成。

隨着疫情穩定,內地經濟活動逐漸恢復,各行業重新評估新發展邏輯下的方向及政策,「內循環+新基建」成為最大的政策背景。

疫情以及中美惡鬥對中國經濟不可避免造成衝擊,上半年經濟增速按年下降1.6%,下半年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如何確保經濟在新舊格局下安全切換,「內循環」能夠成功循環,是決策層眼下最重要的任務。

今年以來,中央多次強調,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基建」建設,政府工作報告也將其作為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措施。在全球變局下,新基建已被決策層作為是拯救危機和大國競爭的關鍵勝負手。

從歷史經驗看,中國對於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有着先天依賴,改革開放40年來,被稱為「鐵公基」的舊基建形成了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是成為世界工廠的最大動能。在過去幾次經濟危機中,擴大投資也是中國最主要的危機政策,如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四萬億」在當時雖引發爭議,也造成一定程度的無效投資,但在危機時刻實現了短期擴大需求,長期亦形成發展動力的兼顧政策,當局認為是成功的政策選擇。

面對當下再一次的經濟危機和世界變局疊加,當局對於「內循環」戰略的部署,仍以對內投資拉動作為新引擎,以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科技創新領域的基礎設施的「新基建」投資,為短期經濟托底,並可能成為長期支撐經濟繁榮發展的政策。

從當前中美對決來看,「內循環+新基建」也是對抗美國「脫鈎+零利率」經濟政策的中國選擇,本次由疫情帶來的世界經濟危機,亦可能成為新的大國經濟方略競爭的賽道。

【新基建】中央力推新基建穩經濟 到底什麼算是新基建?

【中美角力】冀保持領先地位 中國投資逾萬億美元發展新基建

新基建接力「中國製造2025」 破美技術圍堵

「內循環+新基建」的中國模式,包括三個核心。第一,是基於政府逆週期調節能力,確保嚴格控制的經濟週期和債務運轉,確保不出現經濟失速。第二,是基於高效的行政體制主導的有效投資,確保不出現市場失序。第三,是以國企和央企為投資主體,確保在「內循環」的閉環中,每一個經濟環節都能夠保障主權安全。

事實上,以「內循環+新基建」作為危機時代的經濟托底政策,是關乎國家經濟安全的底線思維,以政府和國企主導是必然選擇。在中美進入新冷戰後,中國亦不再避忌美國在貿易戰中對國企競爭補貼的不滿,將此作為未來抗衡美「去中國化」的經濟武器,這決定了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已逐漸拋卻改革開放後以激發民營企業成為經濟主體,煥發創新與活力的經濟思想,也與西方市場經濟的分野愈加清晰。

中美硬撼加速了中國的轉身,大國競爭的成敗,只能拭目以待。

本報駐京記者:潘攀

欄目:中國經濟新佈局系列(一)

【中國經濟】從習近平三段講話 看「經濟內循環」決策思維

習怎用「內循環經濟」打硬仗?4條Q&A話你知

【中國經濟】內地消費遠遜預期 經濟內循環仍有待發力?

內循環勢納新5年規劃 劉鶴領軍迎3挑戰

Let's block ads! (Why?)




August 19, 2020 at 07:36AM
https://ift.tt/34b5b8W

「內循環+新基建」 應對危機的托底戰略- 香港經濟日報- 中國頻道- 經濟脈搏 - 香港經濟日報 - 中國政經

https://ift.tt/3ddfeez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