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日期:
8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座談會上,包括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在內的9位專家代表先後發言,就「十四五」規劃編制等提出意見和建議。
針對習近平在這次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網》專訪林毅夫,他的回答中多次提到了「信心」、「機遇」和「責任」。林毅夫認為,習近平在座談會上的講話體現出黨中央對當前形勢有著準確的判斷和清晰的思路,「十四五」時期的中國有充足的發展潛力和光明前景,要以新發展理念來引領高品質發展。作為經濟社會領域理論工作者,林毅夫則表示,「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所給予的理論創新的機遇。」
人民網財經:針對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您有哪些新的體會和感受?
林毅夫:聽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的講話,我有很多收穫和感受。可以說,習近平總書記以座談會的形式和多位專家學者敞開交流、開門問策,這是豐富頂層設計的一種新的制度安排。專家們的研究成果和理論實踐能夠用來作為政策參考,對我們做好「十四五」規劃編制和「十四五」時期的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24日,習近平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
聽完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的講話,我的感受是,黨中央對當前新發展階段的新形勢和新問題有著準確的判斷和清晰的思路。正像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所說的,當前的國內國際環境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要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
從國內來講,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在「十四五」規劃這五年裡,我們的收入水準應該會進一步提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會有新的體現。同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們的創新能力還不適應高品質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只有進一步加強這些方面的建設,才能為建設現代化強國打好基礎。
從國際環境來看,我們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疫情的發生,也加速催化了這個不確定性。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果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我們已經是第一大經濟體。在2000年之前,七國集團的經濟總量占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二,現在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分量則越來越重。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率先恢復快速增長,每年為世界增長貢獻30%左右,並且,從1978年到2019年,我國取得了平均每年9.4%的高增長。我國現在的人均GDP剛超過1萬美元和美國6.2萬美元,歐洲、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4萬多美元比,還有不少差距,代表我國的產業和技術的總體水準還處於追趕階段,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上仍然有「後來者優勢」。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資料圖片 / 陳立程攝)
同時,以互聯網、人工智慧、雲計算、5G、萬物互聯、新能源為特徵的新產業革命方興未艾,像中國這樣既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又具有人力資源優勢的國家,具有「彎道超車」的優勢。充分利用好在傳統產業的「後來者」和新產業的「換道超車」雙優勢,我國還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同時,我們要時刻警惕類似新冠肺炎疫情等突發事件對國際治理的挑戰,以及發達國家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因為政治原因未能進行結構改革,發展遠低於長期3.0-3.5%的增長導致的外部需求不足,以及中美摩擦給我國帶來的外部壓力。這些挑戰將會長期存在,我國必須有打持久戰的心裡準備。
人民網財經:針對「十四五」規劃編制,以及對「十四五」時期發展環境、思路、任務、舉措,您有哪些建議和重點關注的方向?
林毅夫:「十四五」規劃是重要的承上啟下的規劃,「十三五」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四五」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新征程,目標是到2050年的時候,要把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總書記在座談會上談到,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勇於開頂風船,善於轉危為機,努力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林毅夫認為,2030年之前,中國仍有8%左右的增長潛力。圖為廈門港海滄集裝箱碼頭。(中新社)
我認為,要實現高品質發展,一方面必須知道我們有多大的發展潛力;另一方面,在這樣的發展潛力下,我們怎樣針對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按照新的理念來實現高品質發展。
我在很多場合談到從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來看,擁有「後來者」和「換道超車」雙優勢,到2030年之前,中國仍有8%左右的增長潛力。
增長潛力是從供給側角度來說,潛力能夠發揮多少決定於需求側,在外部需求很可能長期處於疲軟的情況下,我國需要把握好國內需求,中國是一個14億人口的大市場,可用的政策手段也很多,因此,我們只要保持定力,繼續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按照新的發展理念,以國內循環為主,同時推動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依靠科技、人才兩個關鍵要素,發揮好我們的制度優勢,我相信在「十四五」規劃期間,實現穩步增長是沒有問題的,我們的經濟有韌性,對未來發展有底氣,可以實現5%-6%的年均增長。我相信到2025年,我們可以跨過人均收入超過12736美元的門檻成為高收入國家,到2030年左右,按照市場匯率計算,我們的經濟總量也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從「後來者」和「換道超車」雙優勢的角度來看,我相信我們在2030-2040年間還有6%的年均增長潛力,利用好我國的制度等各項優勢,有望實現年均4%-5%的增長;2040-2050年間有5%的年均增長潛力,有望實現年均3-4%的增長。
林毅夫說,2050年,中國的人均GDP可以達到美國的一半。圖為8月1日晚,雲南昆明的南強集市。(中新社)
到2050年,我們的人均GDP可以達到美國的一半,經濟規模可能是美國的兩倍。到那個時候,國內的京津冀、東南沿海、中西部的重要城市人口規模和美國相等,人均GDP將會與美國相當,產業技術將會和美國處於同一水準,美國可以用來卡住我國脖子的技術優勢將不復存在;另外中西部還有10億中國人口的人均GDP約為美國的1/3,這部分地區發展速度會比美國快。經濟是基礎,屆時美國將會接受我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事實與我國和平相處共同發展。
人民網財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理論工作者大有可為。結合您的研究領域,您有哪些正在積極進行的實踐和規劃?
林毅夫:習近平總書記對理論和政策研究的高度重視,給了我們經濟社會領域理論工作者極大的鼓舞。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的發展奇跡,並不是按照西方主流的理論去制定政策而取得的。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實踐已經證明,按照西方現成的理論去制定政策的發展中國家經濟都遭遇重重困難,陷於中等收入或低收入水準的陷阱。
理論有兩個來源,一個是過去經驗的總結,一個是當前問題的解決。現在的主流理論來自發達國家,是發達國家的經驗總結或為解決發達國家的問題而提出,這些理論必然是以發達國家的發展階段、產業、制度、意識形態、價值等作為暗含前提。拿到發展中國家來,必然遭遇「南橘北枳」的 問題,並不適用。能夠指導我們自身實踐的,一定是來源於我們自己經驗的總結和針對我們自己問題的解決而提出。
林毅夫認為,到2050年,中國產業技術將會和美國處於同一水準。圖為航拍正在建設中的華為雲數據中心項目,該項目位於貴州貴安新區電子信息產業園。(中新社)
理論都是一個簡單的邏輯體系,什麼叫重要的理論?要看理論所解釋的現象的重要性。中國現在購買力評價已經是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了,到2030年左右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也會是第一大經濟體,發生在中國的現象和問題將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現象和問題,從這些現象和問題中形成的理論就會和英國和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時所形成的理論一樣是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理論。
近年來,我根據對中國發展經驗的總結,提出了新結構經濟學,強調不同發展程度國家的結構差異性,包括產業、制度、文化以及治理結構等方面,以及這些差異對經濟發輾轉型和運行的影響,以期經濟學理論在我國能夠實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目標的統一。
我國是從一個發展中國家一路走過來的,我們的條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比較接近,根據我國的經驗和問題提出的理論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參考借鑒價值也會比較高,所以中國理論的形成,不僅有利於提高我國的軟實力和話語權,而且也有利於分享中國的智慧和方案,幫助其他發展中實現和我國相同的追趕發達國家的夢想。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過,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作為經濟學理論工作者,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所給予的理論創新的機遇。
August 29, 2020 at 02:00PM
https://ift.tt/3juLTQf
林毅夫:中國經濟前景光明經濟學家當不辜負時代 - 香港01
https://ift.tt/3ddfeez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